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智能便携式pH酸度计的操作规程

智能便携式pH酸度计的操作规程

更新时间:2025-09-11  |  点击率:355
智能便携式pH酸度计操作规程  
一、操作前准备  
电极检查  
确认玻璃电极球泡无裂痕、划痕,参比电极陶瓷芯通畅,渗出液清澈无结晶。  
新电极或久置电极需提前活化:浸入3mol/LKCl溶液中24小时,确保玻璃膜水化层完整。  
电极线长度1.2m,插头与仪器接口紧密吻合,无松动或接触不良。  
校准液与试剂核查  
校准液:选用pH4.00(酸性)、6.86(中性)、9.18(碱性)标准缓冲液,确保未过期(保质期6个月)、无浑浊或沉淀。  
浸泡液:3mol/LKCl溶液需现配或使用商品化浸泡液,避免絮状物。  
辅助工具:蒸馏水/去离子水(用于清洗电极)、专用移液管(避免交叉污染)。  
主机与环境确认  
电量:锂电池剩余电量≥50%(低电量会导致电路不稳定)。  
环境:避免强磁场(如电机旁)、强腐蚀性气体(如氨气)干扰,温度控制在10℃~35℃。  
二、校准操作  
两点校准(常用方法)  
第一步:将电极浸入pH6.86中性校准液,轻晃烧杯10秒,待读数稳定(波动≤0.02pH/10秒),按“校准”键确认。  
第二步:用蒸馏水冲洗电极,擦干后浸入第二瓶校准液(测酸性样品选pH4.00,测碱性选pH9.18),重复上述操作。  
斜率验证:校准完成后,主机显示斜率值应在95%~105%之间。若斜率>105%,需更换校准液重测。  
三点校准(高精度要求)  
在两点校准基础上,增加第三瓶校准液(如pH4.00→6.86→9.18),步骤同上。  
适用于分析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(如医药、食品行业)。  
三、样品测定  
样品预处理  
摇匀:非均相样品(如土壤浸出液、果汁)需充分摇匀,避免分层。  
除气泡:静置5分钟或过滤,防止气泡附着玻璃膜导致读数波动。  
温度平衡:将样品与电极放置在同一环境中10分钟,确保温度一致(温度差异影响pH值)。  
电极浸入与读数  
浸入深度:液面没过液接界1~2cm,避免玻璃膜露出液面。  
搅拌:用手轻晃容器或慢挡搅拌,加速离子扩散,禁止剧烈搅拌(产生气泡)。  
读数:待屏幕显示“稳定”(波动≤0.02pH/10秒)后记录,平行测定2~3次(相对偏差≤0.05pH为合格)。  
四、操作后处理  
电极清洗与保存  
清洗:用蒸馏水冲洗电极3次,甩干水分,禁止用滤纸擦拭玻璃膜(产生静电或损伤水化层)。  
保存:将电极浸入3mol/LKCl溶液中,避免干放或浸泡在蒸馏水中(溶解水化层,缩短电极寿命)。  
数据记录与登记  
记录使用时间、样品类型、校准斜率、异常情况(如读数波动)。  
定期更新固件(通过USB连接电脑),确保温度补偿算法准确。  
五、维护与故障排除  
电极维护  
污染处理:  
蛋白质污染(如血清、豆浆):用1%胃蛋白酶+0.1mol/L盐酸溶液浸泡30分钟,再用蒸馏水冲洗。  
油脂污染(如食用油、机油):用无水乙醇浸泡10分钟,再用蒸馏水冲洗。  
无机物污染(如碳酸钙、金属氧化物):用0.1mol/L稀盐酸(或稀氢氧化钠)浸泡15分钟,再冲洗。  
液接界堵塞:  
轻度堵塞:将电极浸入3mol/LKCl溶液中,轻轻甩动(类似甩体温计)。  
重度堵塞:将电极下端浸入温KCl溶液(40~50℃)中1小时,或用注射器将KCl溶液从电极上端注入(仅适用于可充式电极)。  
电极更换:  
响应时间:浸入校准液后,读数稳定时间超过2分钟。  
偏差:测定已知pH的样品,误差>0.1pH(重复校准后仍存在)。  
主机维护  
物理防护:避免摔落(电路芯片易受冲击损坏)、避免接触液体(可用防水套保护)。  
电量管理:锂电池需定期充电(每3个月充一次,避免过度放电);干电池需及时更换(漏液会腐蚀电极接口)。  
校准液与试剂管理  
配制要求:用超纯水(电阻率≥18.2MΩ·cm)配制校准液,避免引入杂质。  
保存方式:校准液需装在密封玻璃瓶中,冷藏(4℃)保存,开启后1个月内用完。  
避免污染:用专用移液管取校准液,禁止用电极直接蘸取,剩余液体不可倒回原瓶。